一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
科学立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。其中:“科学立法”是推进依法治国、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;“严格执法”是推进依法治国、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;“公正司法”是推进依法治国、建设法治中国的保障;“全民守法”是推进依法治国、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。
二、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
依法治国,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,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,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,管理经济文化事业,管理社会事务,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,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、法律化,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,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,其基本含义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培养自觉尊重法律、维护法律权威、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,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,管理国家事务、管理经济文化事务、管理社会事务,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,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、程序化和法治化。
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内涵:(1)法律面前人人平等;(2)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;(3)严格依法办事。
三、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
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、行政权、监察权、司法权,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。
四、《法治中国建设规划(2021-2025年)》的总体目标
建设法治中国,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,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,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,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,法治信仰普遍确立,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全面建成。
到2025年,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,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,职责明确、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,相互配合、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,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。
到2035年,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基本建成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,人民平等参与、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,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。
五、《法治中国建设规划(2020-2025)》的重要意义
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,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,是“十四五”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、路线图、施工图,对新时代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重要作用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适应人民群众在民主、法治、公平、正义、安全、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,加快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。
六、《法治中国建设规划(2020-2025年)》提出的建设体系内容
(1)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,以良法促进发展、保障善治。
(2)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,深入推进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。
(3)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,切实加强对立法、执法、司法工作的监督。
(4)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,筑牢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。
(5)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,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。
七、中共中央印发《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(2020—2025年)》的总体目标
到2025年,“八五”普法规划实施完成,法治观念深入人心,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,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,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,形成符合国情、体现时代特征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,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。
八、崇左市法治建设“一规划两方案”
2022年1月18日印发《法治崇左建设规划(2021—2025年)》《崇左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;2022年7月24日印发《崇左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。